武汉市医保定点医院
24小时急诊电话:027-81652995,027-82652851,027-81652868

吃盐是个技术活,教你几招“限盐”不减味

2017-09-02 08:32

统计显示,慢性病死亡在我国总死亡人数中的占比超过80%,且慢性病患者呈年轻化的趋势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,如高盐、高油、不当膳食和缺少锻炼等,是当前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。盐,作为天天入口的“百味之首”,是厨房里不可或缺的调料。吃饭没盐,再香的饭菜也难以下咽。可是如果摄入过多食盐,会给健康带来很多危害。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》推荐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6克,但我国居民实际摄入量平均为10.5克,严重超标。
      吃盐太多,全身“受伤”
      盐是一种“最传统”的防腐剂,无论什么容易腐败的食品,只要放大量盐,做成咸肉、咸鱼、咸菜……都能在室温下长期保存,连最无孔不入的微生物也无可奈何。中国人喜欢重油重盐的饮食,在烹调菜肴时,有了盐的帮助,我们才能享受美味。但长期重盐饮食会引发皮肤老化、高血压、心血管疾病、脑中风、呼吸道炎症、肥胖、肝肾疾病等多种疾病,还会增加患胃癌和骨质疏松风险。
      吃多少盐才合理?
    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,超过六成的中国居民食盐摄入量超标。吃多少盐才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保持健康?
      健康人:每日≤6可(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控制在5克)
      糖尿病非高血压患者:每日≤5克
      高血压患者:每日≤3克
      肾病患者:每日≤2克
      6克盐究竟有多少?
      用一个啤酒瓶盖(去掉胶垫),平装满一盖,即相当于5~6克盐;
      一小撮(用三个指头尖)食盐约为2~3克。
      6类人必须少吃盐
      众所周知,高血压的人应该少吃盐,但很少有人知道,以下几类人也必须少吃盐。
      1、常头疼的人
      有研究让受试者分别食用高盐、中盐、低盐的饮食各30天,结果发现,每天吃8克盐的人比那些吃4克盐的人头疼次数多1/3以上。无论具体吃哪种食物,只要吃盐的量多,都会有同样的反应。
      这项研究证实,多吃盐可能与头疼密切相关。
      2、慢性咽炎的人
      咽喉经常发炎、咳嗽不适的人,不能吃太咸、太辣、油炸、熏烤的食物,表面盐分过多的炒货如炒瓜子、炒花生、加了盐的各种坚果等零食也都要少吃。
      3、皮肤差的人
      吃盐多的时候,由于渗透压的作用,身体组织的水分会减少,排出身体的水分会增加,不利于皮肤保水。少盐饮食是改善皮肤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。
      4、胃不好的人
      盐分过大的食物会降低胃中保护性黏液的黏度,使它对胃壁的保护作用下降,食物中的各种有害物质更容易作用于胃壁,因而会促进多种胃病的发生。
      5、骨质疏松的人
      钠摄入量过多的时候,身体会努力排钠,同时会增加尿钙的排出量。对于骨质疏松的人来说,这简直是雪上加霜。
      6、肾病患者
      多余的钠要从肾脏排出,多吃盐会大大加重肾脏的负担。因此,肾病患者要严格控盐。
      7招减盐不减咸
      只要注意食物的烹调方法和调味方式,就可在获得美味的同时保证健康。
      1、晚放盐胜过早放盐
      要达到同样的咸味,晚放盐比早放盐用的盐量少一些。
      2、多放醋,少放糖
      食品当中的味道之间有着奇妙的相互作用。
      少量的盐可以突出大量糖的甜味,放一勺糖却会减轻菜的咸味,酸味却可以强化咸味,多放醋就感觉不到咸味太淡。
      3、限制含盐食品配料
      除了盐和酱油之外,很多调味品和食品配料中都含有盐分,如鸡精、豆瓣酱、黄酱、豆豉、海鲜汁、虾皮、海米等。
      4、使用低钠调味品
      使用低钠盐是家庭中减少摄盐量的最简单方法,可以在几乎不影响咸味感觉的同时,把摄盐量降低,同时有效增加了钾摄入量。
      5、购买加工食品时看钠含量
      仔细阅读产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,找到那些美味同样浓郁、含钠量却比较低的加工产品。
      6、少吃加工肉制品
      咸肉、火腿、培根等加工肉制品中盐含量非常高。如果一定要吃,建议要配合不加盐或少盐的食物吃。
      7、隔天吃顿无盐餐
      早餐或晚餐完全不吃咸味食物。
      比如早餐以谷物片为主食,配一大杯豆浆或牛奶、酸奶,加点葡萄干、杏干等水果干调味,再吃些小番茄和水果。也可以把谷物片换成燕麦粥,加水果干或原味烤芝麻来增味。

 

责任编辑:广宁医院

技术支持:武汉软网科技有限公司Copyright © 2017 广宁医院. All Rights Reserved.鄂ICP备17002558号-1 .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. 鄂卫(中医)网复审【2017】